中紀委禁令持續發力 明前高檔禮品市場回歸理性
新華網上海3月31日電(劉蕾、周琳)天價刀魚、高價龍井,多年來這些明前禮品的價格越飚越高幾成神話。然而“八項規定”的出臺讓這些高檔禮品價格大幅跳水,明前禮品價格逐漸回歸理性。
高檔禮品遇冷 平民禮品走紅
近年來長江刀魚幾乎成了奢侈品,1斤刀魚動輒數萬元已經成為常態。然而去年受遏制三公消費的影響,刀魚價格遭腰斬。今年,受低溫影響刀魚產量銳減,雖然價格出現反彈,但銷量卻受到冷遇。
記者走訪銅川路水產市場,發現二兩的刀魚價格在3000元左右,但銷量不大,反而兩三百元的“平民刀魚”賣得最火,“天價刀魚”的風光搶購一去不復返。
不僅是江鮮刀魚,前些年價格一路走高的明前春茶也遭遇了“滑鐵盧”。一家經營高檔茶葉的葉老板介紹,今年清明前的龍井、碧螺春等高檔茶葉價格都不算太高,獅峰龍井價格為每斤980元,梅塢龍井為每斤900元,與去年持平,這是幾年來罕見的“止漲”,“但來買這些茶的人還是少多了”,葉老板介紹說,“往年都有比較大宗的訂單,主要是送禮和公家消費,但是今年沒人敢買,相比之下每斤200元左右的春茶受到市民追捧,銷量不錯。”
除了價格下降外,各界有關長江刀魚、龍井春茶等明前禮品的炒作在今年也收斂了不少,往年備受關注的拍賣會今年銷聲匿跡,這讓去年18萬元一斤的“天價龍井”、6萬元一條的“刀魚王”從此成為一去不復返的神話。
此外,記者走訪發現,今年高檔禮品的包裝也簡單了不少。不論是刀魚還是明前春茶,各大商家都是簡易包裝,即使禮盒也不過三五十元,往年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奢華禮盒均未出現,理性、實用的禮品禮盒成為消費者首選。高檔消費日趨謹慎 部分商家艱難轉型
近年來,“買的人不喝,喝的人不買”這樣畸形的送禮文化導致人們“只買貴的,不買對的”,在這樣的心理驅動下,長江刀魚、明前春茶價格虛高獲得了滋生的土壤。國家嚴控措施的出臺將直接讓違背價格規律的炒作喪失市場,而價格也將回歸到理性的軌道。
記者調查發現,國家倡導節儉、限制三公經費、加大反腐力度是這些高檔禮品降價遇冷的主要原因。記者走訪了上海幾家高檔酒店,工作人員均表示今年酒店刀魚和高檔春茶消費延續了去年的低調,而且態度格外嚴謹,一位工作人員說:“不論是酒水還是刀魚消費,我們都是按照市場定價,實開發票,像往年天價消費、公款吃喝、改開會務發票的情況是不可能了。”
不僅僅是刀魚,在很多高檔飯店,海參、鮑魚、魚翅等高檔菜肴也遭受冷遇。專家認為,這些高端消費中的“官場追捧啥,啥商品就會熱銷”的現象終究不可持續。這一方面導致價格虛高,助推奢靡之風,另一方面也是對公共利益的傷害。
上海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金培華曾向記者透露,一方面是消費量下降,另一方面卻是成本不斷上升。樣本餐飲企業2013年營業額同比下降7.5%,虧損的企業比2012年要增加80%。一些店主不得已想把店賣掉卻沒人接盤,無奈退出了這個行業。“上世紀90年代,普通餐飲業利潤能達到10%以上,甚至高達26%,現在只有3%,最高也就5%。”雖然家庭宴數量正在上升,但暫時還沒補上商務宴和政務宴下降的漏洞。
依賴畸形消費并非長久之計,還是應艱難轉型。一些以前以高檔食材為主營的飯店正逐漸改變思路,例如從賣魚翅、刀魚等,轉向打出“養生”牌,換成以健康食材為主打方向,推出小份菜等,且定期開展折扣較大的團購,吸引消費者。
斬斷公款消費利益 構建健康市場告別“賺快錢”
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認為,對公款消費的嚴格監管需形成長效機制,讓公款消費及其背后的利益鏈徹底失去生存環境。我們需要健康的消費市場,但這個市場不是靠公款消費來支撐,清理公款消費,并不是一時一季之功,必須要形成明確、規范的長效機制。還可以通過紀檢部門的懲戒、財務部門的預決算公開和審計、全民的監督,多方位精準打擊。
專家認為,如今,高端禮品市場低迷已經是現實,帶動相關產業回歸常態、開發大眾平民產品才是長遠之計。只有將市場建立在最廣大也是最堅實的普通消費群體中,該產業才能可持續發展,才能真正實現向理智市場、供需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。
顧曉鳴說,這既是高檔消費的挑戰,也是轉型的契機。禮品市場也將回歸其本真。例如,餐飲企業回歸“口味至上”,茶葉講究品質高低,企業都在品牌附加值和服務上做出提升,最終吸引更多的大眾消費,讓市場更加健康、理性。(完)